樂極生悲

1 / 1

常常,我們會聽到這句話,不可以太高興唷。但小時候,我們卻不懂這個概念到底從何而來,有甚麼樣的依據。

華人社會講求的情緒感受能力,在社交情境脈絡,是不被允許充分表達的。你會看到一些現象,像是喪禮,五子哭墓可以好幾條街前就能聽到。

但笑聲只要傳到別人的耳裡,身旁的人一下就板著臉,好像發生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

在華人文化當中,悲是主流的感受能力,某種程度,這個文化是想展現自己的悲心。但真得太過頭了,其他的情緒表達也是很重要的。心理學追求的,所有感受,是要如實的展現,因為我,這個存在,是一種多元意象,而不是單一的,片面的,零碎的。對這個學派的朋友有興趣請google完形心理學、或是其他學派,基本上,華人社會的人格養成部分,不太重視情緒表達,我們的國家是代工起家,所以培養的人才也是工具性為主。這無可厚非。學校沒教、家裡沒教,沒關係,現在科技超發達,善用google,去書店找大眾心理學,很多人都是過來人,在談文化上,我們小時候沒被訓練的能力。

某種程度,感受其實就是美。

另外有三個字,很常聽見,叫做真善美。另一個學派,羅哲斯的案主中心治療(人本學派),三個概念又可以跟這三個字互相呼應,有興趣的朋友也能去理解。

真:真誠一致;善:同理心;美:感受。

但人生除了工作,還有愛,這個愛,某種程度,就是多元的感受。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反過頭來說,悲極也要能生樂阿,對吧?把華人生活的一些習慣拆解,就會發現其矛盾之處。

很多習慣是沒有道理的。

不過蠻有趣的,中文的樂與英文的love,音還蠻相近的,如果下次笑一下又被制止的話,你知道的.就說是在詮釋love,對吧?

樂就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