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1 / 1

我們的每一刻,流逝速度相同,但時間不等量:有的時候感覺到時間過得快,雖然都是一小時,去好好約會大概會比卡著靈感快得多,相對論也是這樣講(?
-
或許是想標題殺人求銷量,我會認為這是一本通往自由之路,而這標題誘導我購買成功,看完當下當然不會財富自由,以為財富自由很簡單是不是?也不看看我自己現在在幹嘛,嗚
-
你要呵護、珍惜使用你的注意力,導向時間與金錢的自由:
「我不想做的事,我可以選擇不做。」
這話聽來真是自由

-

撇開作者後來產生的種種爭議,他在這爭議之前也大概有謹遵這條道路,自己走出來,由於他本來的內容是podcast,透過不斷詰問勾住我們的注意力,是讀者得以快速攀完這本書的原因,要做自己想做的事,「財務」自由只是個基礎,有這個起點,才有機會做別的,管你想幹嘛,但這「要幹嘛」很重要。
-
那你覺得,財務自由是什麼?
他的定義是:不再必須為了生活所需販售時間
-
本書分為兩大塊:1-31講到怎麼自我成長,而31-50偏向成長之後以此作為槓桿來投資,並與夥伴(朋友、家人)共同成長,整本讀起來蠻過癮的,因為核心概念明確具體,透過不斷分析方法與選擇,跟你講清楚該怎麼辦到,像一本地圖索引,不斷扣回先前提及的概念讓閱讀體驗很有整體感,有酣暢淋漓的感受。
-
為了避免這本書太過雞湯,書中的概念建立「指導意義」:看著雞湯,該怎麼喝(行動),才能走向你要的地方?

學習與成長,投注你的注意力突破成長線(奇點),開始快速產生複利效果是他的核心概念,學一件事情要嘛趕快學到最小必須知識,不然在這之前很容易淪為浪費掉的沈沒成本,做為自由工作者,注意力的自由調度更是重要非常,除了藉不同案件與客戶之間的空閒恣意切換不同專注程度與主題(因為我接案範圍比較雜XD),這股流動性也是收益與獲利來源,無怪乎作者精煉與珍惜他的注意力到如此程度。
-
有這項基礎,我們就可以此選擇興趣來學習,不論下次要學什麼,先別隨便放棄!選擇什麼重要不就是「價值觀」嗎:分辨何者比較重要,那又是什麼最重要,而這件決定只與你自身有關,不管別人怎麼說,嘿,先別跟風瞎擔心,要做出正確選擇的過程大概可能小到等等要吃什麼、客戶訊息又在你提案寫到一半的時候跳出通知,甚至行銷人們都要花費自己的注意力來產出搶奪消費者注意力的文案內容,讓使用者沈迷其中而消費,無怪乎當年各種社群平台尹始就快速發展成當今模式,傳統廣告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
藉此我們得以思考,注意力應該不斷投資在自身得已成長的事物之中,那什麼是對「成長」最重要的呢?「耐心」與「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乃是學習技能所必須:怎麼透過別人學習與忍受在習得最低所需知識前的笨拙期,我常說,你應該好好欣賞自己這份笨拙,因為你為了你的熱情,忍受每一次的失敗,不計報償地付出,只希望這份能力更好,就像每個邂逅,你有沒有跟你的每個技能談戀愛?如果你還沒找到這份熱情,keep looking. (Jobs.) ,因為你不是孤身一人,大家都這樣,去找出讓自己發光的事情吧!多方嘗試也要試得夠深,像我最近初次嘗試了甜點,雖然沒有要以此維生,還是在朋友正面回饋中得到很棒的成就感:)

學習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1.學會別人當面教你的技能
2.學會書中或教材可以教你的技能
3.學會1+2都學不會的技能

從1到2大概已經贏過大部分的人了(PR值可能在6-70?),也許可以此維生,但已經產生風格的大師們,無一不在追求3以上的境界,如果要以後設認知定位自己,我可能也還在2打轉,畢竟這塊就已經不小了(笑),能有這份認知其實相當必要,蔡康永在他的情緒書籍系列中也有提到近似的概念,「開一個自己的分身」跟自己對話,好比說你在氣頭上理解「自己正在生氣」,大概怒火已經減少20%吧,學習的過程也是一樣,「意識到自己成長的幅度」,習慣做事情達到「優秀」:這樣成長夠了嗎、已經夠優秀了嗎、只能這樣子了嗎?我的檢視方式會是紀錄自己的做事,可能今年做了不一樣的作品(平面>動態>特效>mg),或者線上課程讓自己的修圖技巧更好,或者又看了多點書、寫了一點心得,現在每個月的一本還蠻剛好,漸漸習慣中...!

而如果你有這樣的經驗,在某個學習領域爬過這個坡到提升,那其他領域大概也很有機會可以擁有正確的學習心態吧,從此以後就相信自己長期ㄧ定能學會任何技能。不斷成長的「正確」心態(不求速成)讓我們擺脫現狀,在這段過程中我們不斷勾勒出自己未來的模樣,是他所謂「活在未來」的你,不會被現況所困,在心理狀態上篤信自己的成功,所以可以一直升級,笨拙這段時間就好好練習、打磨技能(樹)吧!
-
也許此刻,你正卡在一份很死薪水的工作,但你可以想想也許很多人已經正在不只為「老闆打工」:不斷以時數*時薪出售一次時間,而是開始以自身成長為導向,漸漸從每件事琢磨更多,這下子你會感受到老闆只能低估你的價值了,在職場上可能你會想因此跳槽,跳吧,而如果你已經太長期被低估、封頂了,何不出來闖一下試試?

三種個人商業模式大致產生了分野:
1.時間出售了一次:給老闆上班、「打工」的人
2.時間出售了兩次或以上:除了對應老闆,還為了自身成長學習投注更多心力,甚至產出創意內容得已多次販售(Youtube 影音、書籍等)
3.交易他人的時間:找人為你工作、買下他們的時間,再販售(商品或服務)

而這些交易都要符合市場或老闆對你的「估值」:你能滿足我多少「剛性需求」?這件事情必須交給你做嗎?你夠特別嗎?為什麼這項技能值得你收費?這個剛性需求對朋友、戀人也適用,他認為一個新創投資必須要滿足這3項:
1.市場夠大
2.消費回購率夠高
3.市場剛需夠準確

不能都滿足的話,大概應該就要被刷掉了...而矽谷許多公司現在都已經採用這樣的成長模式,把股利直接投入下一輪的研發,像Amazon正是先驅者,所以表面上現金流好像進入負數,只是更大的成長還未襲來。能這樣專注在成長率的公司才值得投資,注意,是「成長率」,成長率是成長的幅度可以不斷增加,到甚至轉換重心像Netflix能夠不斷辨認出新趨勢而轉到新的事業重心,可說是相當精彩的過程,畢竟科技領域日新月異,一個新創獨角獸可能短時間就能挑倒了老字號的巨擘。
-
因此選擇需要:「添加/必要的/條件」,他也常用到複雜二分法來一刀切開,這樣的好處是想完一遍就能結案了,篩選不僅嚴格也有效率,選完了投資標的,他也以此分享如何擇偶與挑選朋友:

1.選擇能講道理的人當另一半,有這個條件若能還有其他次要很棒的條件,就選他/她了!
2.能對自己的錯誤用行動來道歉、對另一半好、做事能對自己的錯誤用行動來道歉、對另一半好、做事不黑,這樣的人千萬別讓他離開朋友圈!

如同上面作者認知,既然學習是社交行為,需要鏡像神經元以及彼此間的後設認知,我們要找對學習的對象與夥伴,他才提到個人成長之後的下個階段便是如何面對他人,找到也有這麼一群擁有成長型人格特質的朋友們,這些人會在與你的合作與競爭關係中成為你的發動機,驅動前進,尤其自由工作者比較不容易在需要幫助時能夠即時求助同事或主管(對我就是跳出一般公司軟爛),如果能遇到好夥伴一定要一起合作!

-
回首一看,照片還是要先分享給大家,所以我赫然發覺已經寫了這麼多了,這大概是作為讀書人的一大樂趣吧:把書生吞活剝了,留下不理解的作為養分以後萌芽,理解的可以著手執行了,最後,分享學會一件很重要的能力,日後必然也要多加練習:受到打擊可以難過、坐著休息一下,但必須「放棄抱怨」,並快速展開解決方案的思考,一定可以繼續活在未來,問題卡著的時候就先離開問題繞一繞,開啟自身感官、跟朋友聊聊,用溫暖堅定的力量前行。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