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流行藝情指揮中心》為何炎上?以歐巴馬的憤怒翻譯員為例

1 / 3
為了解悶,兼推廣因疫情而慘淡的藝文活動。

一個以關心「藝情」為主,由「比較火爆」的弟弟指揮官為主的《中央流行藝情指揮中心》便由此誕生,卻在發佈後飽受批評,撥出六集後便突然喊卡。   

 

陳鬧鐘的形象,來自愚人節的疫情記者會上,有玩笑說陳時中有雙胞胎弟弟這件事。指揮官陳時中對此也開玩笑回應「弟弟有時比較火爆」。這個「比較不場面話」的另一個形象,類似的手法可以參考2015年美國白宮記者晚宴的歐巴馬演說,他身旁的憤怒翻譯員就類似這樣的角色。歐巴馬照稿演說,憤怒翻譯員則把他心裡不那麼場面話的一面說出來。這段演說下來,輕鬆看待,調侃重大議題的段落沒少,甚至很明顯的有歐巴馬本人的政治立場。

對的,就跟這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一樣,輕鬆調侃,帶有政治立場。 

想想看,選擇讓指揮官在這題爆氣的效果是什麼?

當然政治人物的個人醜聞比不上奪走數十萬人命的流行疫情嚴重,只是除此之外,這兩個憤怒二重身的創作處理依舊有很大的差距。

 

歐巴馬的憤怒翻譯員基本上是這樣進行的。「我這個人比較圓融,因此我請了位憤怒翻譯員」藉由歐巴馬照稿演講,保持客觀地提到過往的政治議題,跟不時穿插翻譯員的暴走和夾帶政治評價的真心話,給觀眾區分表面話與真心話的兩人形象。

只是一直照著這個模式表演下去還是會膩,於是穿插了兩段變奏。第一段是中間,當翻譯員失控講出要尋求三度連任的「真心話」時,歐巴馬否定了他,翻譯員馬上換了一個說法,打破在演講一開始建立的真心話形象。第二段便是尾聲時,講到環保議題的歐巴馬開始有了情緒,連措辭也不加修飾,逼得原先擔任不客套角色的翻譯員還試著制止他最後嚇到離場。

這樣的變奏不僅讓表演不落入相同的套路,給結尾帶來最有效的反差感。最重要的是,藉由這樣表現憤怒的程度差異,來暗示出一種「比起媒體觀感或選舉糾紛,最令我在乎的是影響孩子未來的環境議題」的正面形象。

那《藝情指揮中心》呢?照全民大劇團的說法,這是為了幫身處困境的藝文團體發聲,給悶了許久的大家開開玩笑解解悶。的確,表演內容是有替劇團宣傳的橋段,這是好事。只是形式卻像是置入性行銷一樣,只提到有演出,很優質,請多多支持。依情境來看,如果真的以一個記者會的形式,是不是可以在這方面的問題更深入一點?一個劇團平時會怎麼樣去推薦自己的戲,可不可以更細膩的帶到記者會之中?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反過來說,如果是正式的宣傳,會只是像這樣「有演出,很優質,請多多支持」這樣表達嗎?

至於解悶的部分,基本上整整六集都是照個同個模式跑的,講解陳鬧鐘的由來、回答記者提問、普通的回答跟爆氣的回答,再加上推廣藝文活動,最後由走鐘分身的尷尬表演收尾。對,加上,有關推廣藝文活動的部分感覺根本不是重點,以第一集為例,整整五分多鐘的影片,替自己節目推票的幅度只佔了四十多秒,比起連假問題、酒店問題甚至立委的氣炸鍋問題都還要短。而這三個問題,特別是氣炸鍋的新聞,本身就很有娛樂性,好笑的是新聞本身。然而這個記者會形式的表演,有針對這些新聞創造出更進一步的笑點嗎? 

冷笑話的前提是這個笑點單純到沒有驚喜,但沒看過這個左右手把戲的人根本無法理解。

當然,經費有限,時間有限,在全球疫情的影響下更為加劇,很多對這系列的批評有不少強人所難的地方。只是身為藝術工作者應該也知道,在經費跟時間有限的狀況下,會有什麼樣的成果也是可以預見的吧?

(#圈外人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