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也無形中「製造觀光景點」了嗎?

1 / 1
北投 ╴農禪寺 北投 ╴農禪寺

「製造觀光景點」

這個概念是我在走訪池上、採訪當地農夫後得出的想法。我之前寫了「濾鏡下的景點」「你以為的伯朗大道」,都是這概念的其中一角,高中畢業時愛上獨自旅遊便開始在觀察這些事,不過真正讓我一頭栽入是因為在老梅綠石槽聽到這一句…

.

「這裡怎麼跟網路上看的不一樣」

.

我開始感覺這些景點似乎變得用來「被確認」。確認我來到這地方後跟網路上長的是不是一樣,確認地點、確認角度、確認陽光、確認拍照姿勢…旅行時的迷路慌忙甚至意外感已經消失了。

製造觀光景點有三個階段: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製造 → 追逐 → 拋棄

  • 製造:

我喜歡以池上為例,因為池上就是一個被製造出來的「景點」。在2013年以前,池上一直不是個很正式的旅遊景點,大家對池上的印象很有可能只停留在「池上米」,不過這也很正常,因為池上本來就是稻作地區。2013年,金城武拍了廣告,馬上讓全台各地激動了起來

.

「原來台灣還有一塊這樣的寶地!」

.

漸漸地開始越來越多人注意到池上,開始用手中的相機告訴大家,池上的稻田有多麼的美;無形間,每個上傳照片的人都在有意無意地散播「池上是個景點」的想法,隨著Hashtags、Vlog、打卡紀錄、旅遊隨筆的湧現,池上也就意外地成為每年觀光客必去的「景點」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 追逐:

池上迷人的地方到底是甚麼?

.

這問題不僅適用池上;套用在全台各地也可以。暑假在環島的時候便思考過這個問題,池上成為景點之後,透過社群媒體形塑我們對於當地生態的眼光,把套用過濾鏡的照片作為到了當地的對照指標;前一批遊客拍完照、上傳到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後一批人看到了便來朝聖,繼續拍照、繼續上傳到網路再推播給世界。導致每個人都在差不多的地點、擺著差不多的姿勢、拍著差不多的照片。

.

相簿滿滿的

腦袋空空的

.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大家追求的是「人們在哪?」而不是「人們為甚麼在那?」我們在盲目從眾之下也只不過是在確認跟上Instagram的照片長得是否一樣,然後再繼續把網路濾鏡下的大自然推送到世界各地;然而,閃光燈下的人們也在建立連結,只不過不是與大自然,而是「社群連結」。我們反而跟大自然脫節。

  • 拋棄:

人們都熱愛新奇的東西對吧!我們的基因都鑲嵌著好奇探尋周遭的天性。池上還沒到被拋棄的階段,因為池上是個有歷史的地方,這裡的農民有著與全台各地不同的文化;路上遇到的耆老會跟你說

.

「歡迎來到池上!」

.

如同冬陽劃破寒夜那樣的溫暖;池上的文化符碼濃厚,然而,這並不是任何一個被製造的景點可以取代的。真正會被取代、拋棄的則是「純觀光」的景點。如果海邊對你來說只是戲水的地方,那你真的會介意在哪嗎?而這也是白沙灣的命運。東北角的海灘很美,但就只是海灘而已。來的人一多,很難保證這裡不會有汙染、垃圾、人滿為患,三芝的淺水灣也成了白沙灣的替代方案,人們將戲水、玩沙、拍照、打卡、耍蠢、告白…原封不動地從白沙灣帶到了淺水灣。

在我們「製造」、「追逐」、「拋棄」的過程中,甚或是在按下快門、曝光在閃光燈下的同時也在面對一個問題: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如果沒有這些照片,你如何證明你來過?」